close

自我挑戰之旅

第十五次徒步旅行(最短的一天)

一、徒步時間(含休息)2hr23min

二、途經區域:新北市瑞芳區

Google所計算路程6km,累計里程443.3km

四、花費:188

  • 台北火車站瑞芳火車站44 + 台鐵猴硐火車站台北車站49 + Ubike 5 + 捷運台北車站士林 20
  • 魯肉飯+ 餛飩湯 + 油豆腐 = 70

五、詳細路徑及時間:

0345出門 → 0357士林國中 → 0407基河路郵局前騎Ubike → 0435台北車站 → 0501搭乘台鐵區間車往瑞芳 → 0552台鐵瑞芳站開始步行直行民生街左轉中正路再左轉民族路 → 0557民族路愛鄰小吃吃早餐 → 0609右轉明燈路三段抵達瑞芳分局 → 0611瑞芳第一市場 → 0615右轉瑞峰橋過橋後左轉三爪子坑路 →0622瑞芳國中 → 0629新柑橋 → 0632忠仁廟員山子路 → 0636福德宮 → 0637圓山橋頭接蛇子形路 → 0647瑞猴自行車道 → 0650猴硐隧道群前休息拍火車 → 0700水圳橋遺跡 → 0701進入隧道群 → 0705遙望員山子分洪道入口 → 0709台鐵福佳軌道 → 0720猴硐國小對岸 → 0730猴硐遊客中心上廁所 → 0732左轉甕子潭橋 → 0736右轉猴硐路進入弓橋社區 → 0737猴硐橋 → 0741一百階 → 0742介壽橋上行猴硐神社階梯 → 0751 猴硐神社 → 0753猴硐神社前休息 → 0804左轉37縣道一百階接回猴硐路 → 0810介壽橋左轉柴寮路 → 0815猴硐車站 → 0836搭乘台鐵0836蘇澳到樹林區間車台北 → 0931到達台北 → 1015返抵家門。

 

image

    這是令人深感挫折的一天,早上出發到進入猴硐之前都非常順利,但是在憑弔猴硐神社之後卻必須做出停止徒步的決定。原因之一是沒有水了,時間又太早商家尚未開門做生意,接下來2個多小時的山路應該得不到補給,前途茫茫啊!另個原因是今天換了新鞋,左腳足底大拇指根部已經感到有起水泡的徵候,再往前走依過去的經驗勢必起泡。無奈之下只好再走下山搭火車回家,創下時間最少距離最短的紀錄。不過回來爬文在規劃之後,發現下次行程或許應該來一次淡蘭古道之旅,可能會因禍得福也不一定,畢竟徒步的目的不全在走路,其他歷史人文的收穫更是我所重視的。

    暑假迄今沒有真正地休假,今天特別選擇星期一請休假去走路。有鑑於上次其Ubike台北車站後時間緊迫,必須跑步才能趕上0501的火車,今天起得更早,也是近期第一次帶登山杖出門,畢竟今天必須走山路。

    一樣開車到學校,但為了怕影響學校作息今天停在前門,所以租借單車的點也改在基河路的郵局。

    到了台北車站還很早,月台上空空蕩蕩的。後來看電子看板資訊顯示,由於這車次只有4節車廂,所以乘客必須到8至11車廂上車。往前走到候車處早有十數人在等車,看來都是識途老馬。

    5點49分火車到達瑞芳站,天色也已經大亮。對於瑞芳這個地方不算太陌生,過去曾帶兒子造訪過這個山城,也曾經在此轉車去平溪線,同時瑞芳的美食也有一些名氣。

    6點未到,市場及美食廣場都才開始準備。

    兩個轉彎到達民族路,想不到才一大早這一家小吃店就已經開張做生意,否則真只能吃豆漿或便利商店冷冰冰的食物了。嗯!還是庶民小吃最有吸引力,尤其是那油豆腐。

    快速祭完五臟廟,開始前進了。在這瑞芳最熱鬧之地快速經過了瑞芳分局等機關,還有與大眾息息相關的市場。其實逛市場是我的興趣,只可惜時間太早而我的行程也不適合耽誤。

    走出市區就能看到這個山城透出的味道,

    今天也要沿著基隆河走,先過瑞峰橋再左轉沿著河岸前進。

    瑞芳國中蓋得蠻好看的,在初升的朝陽照映之下校舍顯得熠熠生輝。

    早上的太陽已經能吃人了,快步走到這座人行橋—新柑橋,連結新峰瑞柑兩里的橋樑。聽說晚上的LED裝飾燈頗為好看,也曾因為燈未開而引起省錢的爭議。新柑兩字在輸入的時候一直跳出心肝二字,心肝寶貝也好,心甘情願也好,大家高興最好。

    這是忠仁廟,回來後爬文發現,此廟主祀保儀大夫,俗稱為尪公,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張巡許遠。尪公是泉州安溪人的信仰,據說當年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保障了當地姓鄉親,故而他們立廟供俸。後來這些人移民到泉州安溪,也將尪公信仰帶到福建,後來進一步帶到台灣台灣許多安溪人的聚落會建立諸如忠順、集應、雙忠等廟宇,就是供俸保儀大夫張巡許遠,這就可以解釋木柵集應廟所在地之所以命名為保儀路的原因。

    早期移民到台灣的人中,因為到台灣的時間早晚自海邊往內陸分布。泉州人來得最早,所以大多住在沿海一帶;稍晚到的漳州人住到內陸一點的地方;而廷當年認為「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所以當禁令解除之後,客家人只能開發丘陵地。安溪雖屬泉州,但是安溪是茶的故鄉,後代到台灣也容易重拾老本行,所以許多人會住在靠山一帶,以種植茶葉維生,所以以台北而言,木柵景美新店坪林瑞芳等地,就有很多的安溪人之後裔。從命名可以見到先民的足跡,這也是行萬里路抵過萬卷書的應證啊!

    從過瑞峰橋後沿著河岸的小路,三段路的路名很特別,其實就是當地以前的名稱,都以所屬地區的山形命名。最初是三爪子坑路,再來是員山子路,最後是蛇子形路。後來比較有名的還是員山子,因為保障大台北地區的分洪道工程而出名。走過這座福德宮之後,就由員山子路接到蛇子形路

    很悠閒的貓,很悠閒的路。

    接下來前往猴硐舊隧道群,很小心地越過鐵軌,發現很漂亮的隧道。

    在前方的小涼亭中休息十多分鐘。

    沿著小路來到水圳橋,早期引泉水到駐軍營的管道。

    這裡開始出現三個接連的舊隧道,足以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蝙蝠出沒,輕聲慢行。

    手機的相機功能不好,多走幾步路拍出來的感覺大不相同,但是感覺上我比較喜歡前者,如夢似幻的。

    出第一個隧道之後有一個平台可以看到基隆河谷,以及大名鼎鼎的員山子分洪道入口。

    後面還有兩個隧道,目前這裡已經開發成為自行車車道。

    新隧道與舊隧道。

 

    舊隧道與分洪道。

    接下來沿著鐵路往猴硐

    對岸是新的猴硐國小,舊的校舍被2000年的象神颱風肆虐破壞,這新的建築據說還是得獎作品。沒想到下一次我會經過舊的侯硐國小。讓人注意的是侯硐國小後來更名為猴硐國小,很多地方的命名都越來越復古,不再用忠孝節義四維八德反共建國歌功頌德等名稱,回到最初始。

    清澈的河水與釣魚的人們,河水清澈的程度讓你無法與下游連結在一起,但這確實是同一條河。

    看到沒?侯都變成猴了。

    看到這景象心情有些,不!是十分低落。因為前方那條斜坡是此行的路程,北37線。照片中看不出他的斜度,實際上是很硬的。

    遊客中心,在這用了洗手間。

    甕仔潭橋,名稱來由應該是下面這一潭水吧!

    地圖上說先不必走北37線,其下另有小路可走,不必爬坡當然好啊!所以先走入猴硐社區

    不知道一百階是啥?沒想到後來就知道了。

    介壽橋

    地圖說要爬階了,就在介壽橋頭這裡。心中戈登了一下,北37線看起來那麼陡,我又水平走了那麼遠,那得爬多少階梯啊?剛剛那裏是一百階,這裡再爬怕不沒有二三百階?要命的是只剩下兩口水了,我相信等會到雙溪之前應該沒有地方補給,看來必須先找地方買水才是。正有旁邊有欽賢國中的學生在等車(同學,都七點四十幾分了耶),先打好關係。

同學,欽賢國中是海邊那個學校嗎?」,我們山上也有校區,我們是山上那所。」

請問這邊爬上去會有地方賣水嗎?」,同學聳聳肩。

那這裡有商店嗎?」,現在還沒開。」

那往雙溪的馬路是要從這階梯爬上去嗎?」,對啊!」

    心情實在很差,再看看地圖,圖上還標示著猴硐神社看來不會去了,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得爬才是。摸摸鼻子開始往上爬,要命喔!真的爬了約300階,卻發現最高點有一個平台,這裡該不會就是猴硐神社吧!

    涼亭前本來有一個告示牌,但是上面已經沒有文字,如果這是猴硐神社,這文字不會又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鷹派份子搗毀的吧!如果是政府單位要更新,應該會新的做好後一併處理才是,難不成又是摀上耳朵說沒有聲音的人。從另一邊下來果然看到了鳥居,先是木製的。

 

    然後是水泥的,就在北37線大馬路邊,告示牌一樣沒有文字。對照GOOGLE地圖,這裡果真是猴硐神社的舊址。

    新的災難來了,左腳腳底大拇趾根處感到火辣辣地痛,依據經驗這是皮肉即將分離,水分即將填充空間的徵兆,換句話說是要起水泡啦!漫漫兩小時的陡峭爬坡山路,水壺中只剩兩口的水,路程中沒有任何補給點,只能宣告下次請早了。

    喝完最後兩口水就走吧!不想再走階梯,沿著北37線往下走,問了人有一條捷徑可以往猴硐車站,下去一看,這不就是一百階嗎?我還是走了,不過是下坡。

    猴硐車站前商店果然還是沒營業,這時一個婦女帶了一位男士做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他們到車站一樓找到販賣機,結果—全部完售。然後婦女說二樓應該有飲水機,我於是跟著兩位走到二樓。接下來她失望地說沒有杯子,又帶著男人走下樓。這時我帶著勝利的微笑拿出水壺狠狠地喝了半壺冰水,又帶走滿滿一壺。然後刷卡、進站、走向月台。

    坐在月台上靜靜地等火車,奇怪的是我居然沒想到我其實是可以繼續走的,因為我有水了啊!

    這就是萬惡的罪魁,我已經操了你一個多月了,怎麼還不行呢?

    回到家才10點多。

 

 

後記

    信仰世人所依傍的重要元素,這種形而上的東西不管是已經形成制度、風俗、習慣,或者只是個人藏在內心中的想法與信念,都常左右人的思考模式與行事準則。尤其對於宗教信仰而言,更是值得探討的一部分。了解其中差異將有助於對本鄉本土的了解。此行對於忠仁廟的尪公信仰在回來爬文之後頗有感覺,因此找了一些資料。

    台灣除了原住民以外,基本上是一個移民社會。但其實即使是原住民,也只是更早移民而來。台灣近代史上應該有三波較大規模的移民:

一、鄭成功失敗後帶領部下到台灣。因為時間較早,對台灣的開發也較不全面,多在南部尤其是台南的幾個點。

二、初的移民,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客家人。大多呼朋引伴,同家鄉或親族聚居再一起,聚落中可以看到許多相同的文化特色。是台灣真正全面開發之始,今日許多本省人的開祖先,大多來自當時。我的先祖在乾隆晚期來台,就屬於這個時期。

三、民國38年國民黨剿匪失敗退至台灣。因為多是隨軍隊或政府人員來,因此地方特色較不明顯,同處眷村中散布各省籍人士,較無相同的地方文化習慣。

    今日我們可以探討的是第二波初的移民所形成的信仰風俗。

    泉州人是較早來到台灣的移民,尤其施琅也是泉州人,所以這波移民對泉州人來說佔的優勢較為明顯,因此泉州人佔當初移民的最大宗。而泉州府下的各縣也都各自帶來自己的信仰。漳州雖然不像泉州如此佔優勢,但是人口及發展亦頗可觀。客家人相較之下就比較不利,但是憑其硬頸精神硬是開創出一片天。這些移民也靠著來自家鄉的信仰,在寶島安身立命並且創新與傳承。

  1. 媽祖王爺土地公橫掃各種移民。
  2. 泉州府同安:保生大帝(大道公)、霞海城隍
  3. 泉州府安溪清水祖師保儀大夫(尪公)、安溪城隍
  4. 泉州府南安廣澤尊王
  5. 泉州府惠安靈安尊王(青山王)
  6. 泉州府晉江龍山寺千手觀音
  7. 泉州府德化三代祖師
  8. 漳州府開漳聖王廣惠尊王助順將軍
  9. 漳州府南靖關聖帝君
  10. 漳州府詔安三官大帝五顯大帝
  11. 客家人三山國王義民爺
  12. 汀州府定光古佛伏虎禪師

    這些只是大體上的趨勢,事實上由於華人對於信仰的包容性其實是蠻大的,例如保生大帝吳夲雖是同安人,但是恩澤惠於,所以兩府移民都有祭拜,只是同安人高了一些。我的家族屬於同安人,但是祖廟中也拜了開漳聖王。而閩南人也有人拜三山國王的。

 

全文完

                                        ---------------------------------------

arrow
arrow

    毛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