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我挑戰之旅

第十六次徒步旅行(前人的步伐)

一、徒步時間(含休息)7hr00min

二、途經區域:新北市瑞芳區新北市雙溪區新北市貢寮區

三、Google所計算路程20.5km,累計里程463.8km

四、花費:333

    台鐵台北火車站猴硐火車站50元 + 台鐵貢寮火車站台北車站69元 + Ubike 5元 + 捷運台北車站士林 20元

    早餐海鮮雙手捲39元

    午餐腿庫飯+ 豬血湯 = 80元

    飲料70元

五、詳細路徑及時間:

0346出門 → 0400士林國中 → 0407基河路郵局前騎Ubike → 0432台北車站 → 0501搭乘台鐵區間車往猴硐 → 0600台鐵猴硐站開始步行 → 0600運煤橋頭梯 → 0603運煤橋 → 0617猴硐路抵達介壽橋紀念碑 → 0620猴硐社區 → 0625九芎橋九芎橋路 → 0629轉步道入口達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0636淡蘭橋 → 0637天煌亭休息10分鐘 → 0705觀景平台休息20分鐘 → 0745金字碑 → 0759 探幽亭(奉獻示禁碑) 進入雙溪區休息20分鐘→ 0822 102縣道金字碑古道入口102縣道→ 0835金字碑古道往牡丹23K入口 → 0922牡丹清境民宿 → 0931 102縣道37交會口 → 0939牡丹派出所 → 0943越過台鐵軌道 → 0946三貂運動公園 → 0949慶雲宮 → 0954慶雲宮洗手間上廁所→ 0958牡丹飲食店 → 1017聖南寺 → 1025牡丹里守望相助亭 → 1035中正市民活動中心 → 10422丙線路口 → 1048左轉太平路7-11買水休息 → 1057雙溪市場 → 1102雙溪市場一樓鹹粥午餐 → 1121左轉東榮街抵達三忠廟 → 1124雙溪長老教會 → 1125雙溪國小 於前方兒童公園休息10分鐘 → 1141共和大橋魚行道路 → 1205魚坑社區奉茶亭 → 1213保民殿入口 → 1217魚行福德正神 → 1223內厝橋 →1234內厝福德正神進入貢寮區 → 1300貢寮車站搭乘台鐵1400蘇澳到樹林區間車台北 → 1524到達台北 → 1555返抵家門。

 

image

Google地圖無法顯現金字碑古道之步行路線,故本圖與實際路線有些許差異。

    人說「計畫趕不上變化」,彷彿說變化不如計畫中之事。其實大部分的情況確實是如此,但是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有時候臨時改變之事,卻也有可能比原來的計畫更棒。當然,也不能因此就不必計畫或是輕易放棄原有的規劃,只是在包羅萬象的娑世界中,誰對未來都沒有十足的把握,保留一點空間或許會對事物產生更多的意外驚喜。今天的這趟旅行就是如此。

    上一次因為沒水及起水泡的疑慮而臨時中斷的行程,在重新規劃之後產生了新的元素,成為一個令人更欣喜的旅程。上次回來爬文之後發現原來除了陡峭惱人的北37線之外,也可以跟隨古人的腳步,改走金字碑古道去緬懷先人的足跡。此次就計畫以淡蘭古道最後的兩段路徑—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作為進入宜蘭之前的完美結束。雖然後來因為古道太硬而將草嶺古道先行保留,但是一段金字碑古道走下來,覺得徒步旅行確實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因為使用的肌肉與平行移動大不相同而渾身疼痛,但是這趟旅程成為我最難忘的旅程之一。

    我對草嶺古道並不陌生,唸大學時候的旅行及後來教書時都曾經走過。記得在前一所學校服務時,草嶺古道健行是學校每年會辦理的活動之一。但是當時身體素質實在很差,學生都已經遙遙領先在前,我卻滿身大汗地在後押隊,其實押的是我自己。好不容易走完全程,卻對古道健行留下恐懼心理,後來又痠痛了好幾天。但是多次徒步鍛鍊下來,現在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多了,而這次的金字碑古道我覺得比草嶺更硬,我也熬下來了。而變化取代計畫的是,下回不走草嶺古道了,我要改走另一條我沒有走過的路—桃源谷步道。

    請了一天休假去走路,今天跟往常一樣早早起床,3點46分就開車出門,這時學校還昏暗一片。因為路上補給不易,出發前先到學校對面的7-11買了足夠的水和早餐。

    猴硐時還不到六點,天色已經全亮了。走到車站大廳有一隻貓咪來歡迎我,在我的褲管下磨磨蹭蹭地。我每向前走幾步她就來磨蹭一兩圈,不會是來搔癢的吧!

    重新在上次救命的飲水機上裝滿水。車站有飲水機還是好,貢寮車站就沒有這種設備。

    上完別有特色的洗手間之後,走出大廳。對了!今天車站裡的販賣機是正常的喔!

    今天計畫先走運煤橋猴硐最有特色的建物之一,所以出大門後往前直行。

    搞不清楚如何上橋,走著走著就離開車站了,只好又趕快走回來向人問路。前幾天的妮莎颱風肆虐,路上許多樹木還倒地未起。

    終於找到樓梯上了橋,橋上風光真是好啊!

    原來這座運煤橋就是猴硐最有名的地標,前次走到這裡的時候急著往前走,後來又急著回家沒能過來,這次在家裡規劃的時候特別以這裡做為起始點。走過橋之後還頻頻回頭,尤其那半圓形的拱弧與橋下倒映合成的圓滿圖形,坐落在青山綠水之中別有韻味。

    再次走到介壽橋,上次那兩個學生這次沒在這等車,是因為太早了嗎?不過倒是出現一個亂入的阿伯!

    上次從介壽橋後方階梯往上走到神社時,在步道轉彎處看到有國寶樹鐘萼木的標示,當時實在不知是哪一棵,也不知道鐘萼木是啥東東。回來查資料後才知道她是只出現在台灣越南中國西南邊的稀有樹種。猴硐還為她辦理賞花活動,只是時機不對未能一睹她的丰采。

    接下來就往金字碑古道出發了,從九芎橋邊走過,過溪後右轉上坡。

    走過登仙橋猴硐國小舊校區繼續往上爬,下一個叉路口左轉可以往大粗坑古道,而右轉過淡蘭橋後就抵達金字碑古道登山口。

    在步道起點的天煌亭休息十分鐘後開始踏上尋訪古人足跡之旅,剛剛在淡蘭橋頭出現的機車,其實待會兒應該會看到它的主人。

    開頭並不難走,但是因為妮莎颱風剛過,步道上滿是被強風吹落的殘枝。遇到較小的樹枝我會用登山杖一一清除,這一路上被我清掉的樹枝怕不有數百根。但是較大的樹幹我只能想辦法跨過去。

    身體還需要鍛鍊啊!爬著爬著就氣喘吁吁起來了,腳步越來越沉重,畢竟已經有很久沒有爬山了,後來回家之後才感到身體渾身痠痛。

    中途追過一位老人家,長袖、雨鞋、安全帽,還拎著一個一般農夫農婦常會攜帶的茄芷袋(尼龍編織袋)在路邊休息。向他問早後繼續上行,終於來到中途髮夾彎處已經敗壞的觀景平台。已經完全不行的我趕緊坐下休息喝水,這時老阿伯也上來了,我們坐下來聊了大約十來分鐘。

    老阿伯說他七十多歲了,是猴硐本地人,年輕的時候外出打拼當鐵工,也在汐止買了房子定居下來。前幾年退休老婆也先走了,於是決定回到老家獨居。孩子不放心他一個人住,但是終究還是尊重他的意思。偶而隔幾天就上山挖竹筍回家吃,他說這些竹筍都是早年人家種的,老人家走了之後後代沒有繼承而任其荒廢,走一趟可以吃好幾餐。我想到自己五股老家小時候就有幾叢綠竹,許多同學家甚至就是筍農,出產的觀音山綠竹筍聞名遐邇。聽說採筍要凌晨天未亮就開始,等到太陽出來後冒出土的筍尖曬到太陽會開始進行光合作用,變綠之後就會苦也就不好吃了。我問老阿伯說現在挖筍會不會晚了些。他說年紀大了,半夜土地濕滑不好走,而且山上「草索仔」很多,萬一踩到就不好了。

    休息之後繼續往上走,老阿伯也跟著我一路上行也一路聊天。聊著聊著我發現有人一起走居然比較不會累,是注意力轉移了,還是因為要等待而舒緩了步伐呢?不過幾分鐘後老阿伯就說他到了,然後從不知道有路的地方走了,再會了阿伯!現在回想起來這條路其實並不難走,而且路徑所經過的林間頗現古意,在青苔與落葉點綴之下很有味道。我想古人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們所看到的景象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當然建道之初一定是泥土路,這些石階是何時建的呢?一定很辛苦吧!聽說大我19歲的大堂哥以前當兵的時候就被派去搭(修?)建觀音山硬漢嶺的石階路,無論如何這種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事絕對辛苦,後人享受之餘尤其應該肅然起敬。

    走了約莫10分鐘,抬頭已經可以看到金字碑了。

    從這個指標看來,與剛剛休息的地方相比較,102縣道已經近在咫尺了,換句話說探幽亭就更近了不是嗎?

    金字碑到了。

    復往上行古道樸質依舊,這裡在擺下一張琴就可做獨坐幽篁裡的吟對了。

    幾分鐘後奉憲示禁碑的指標已然出現,此處視野也開闊了起來,可以遠眺深澳漁港探幽亭也快到了。

 

    看到水泥扶手就應該表示已經到達目的地,尤其前方的天光乍現,今天的目標不遠矣。

    探幽亭奉憲示禁碑,腦中想起那副絕對,「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云:『明月送僧歸古寺』;「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這說得真好,非絕對禁伐,亦非絕對濫採,斧斤以時入山林才是重點啊!

    再次眺望山下漁港,看看亭前土地廟,然後在亭內大休息。

    此缺口下行不遠就能接上102縣道

    102縣道金字碑古道入口處的標示及導覽。

    這就是我選擇走古道而捨棄北37線的原因,從此而去是一路往下啊!速度比平時快多了。但是這時因為急行軍之故讓我感到大腿靠近臀部的肌肉有要抽筋的感覺,回來之後痠痛了幾天。

    路過美麗的山景與多個髮夾彎。

    在路邊發現一個金字碑古道牡丹入口處的指標,原本想要切入續行古道,但是往前幾步後發現妮莎颱風之後樹木倒成一片,為了避免路不通必須折返故而放棄。這個步道的出口在三貂慶雲宮,這附近的慶雲宮共有三座,最早是大里慶雲宮(天公廟),後來分香建立三貂慶雲宮,隨著人口往牡丹移動,又在牡丹建了一座慶雲宮

    路邊的大黃蜂(?),最早在金字碑古道的觀景平台處,也就是和老阿伯聊天那裡一直聽到嗡嗡的聲音,原本以為有人亂丟垃圾引來蒼蠅,後來才發現不是。包含今天以及下一次的桃源谷步道山區都有許多蜜蜂出現,有時就一路在耳朵邊飛著,常讓人不寒而慄。

    牡丹清境民宿

    下山的路上一直聽到機器馬達的聲音,後來發現是公所請人來除草。這條路真的是冷門到了極點,這一路一個多小時走下來,只有遇到3輛車,同向1部,對向2部。

    牡丹社區就在眼前,同時無緣的北37線也來此會合,大部分人走得好像都是這條北37線

    牡丹派出所,在他前面的檳榔小屋買了運動飲料。

    牡丹車站過而不入,之前曾經特別為了買火車票而進去,今天趕路就免了。

    三貂運動公園與禁漁告示,網竿以時入溪流啊!

    這就是牡丹慶雲宮,在此盥洗了一番。

    路過牡丹社區,美麗的山城。

    聖南寺就在鐵路橋下。

    種植睡蓮的水田,來張自拍。

    守望相助亭,其實蓋得滿好看的。

    中正市民活動中心與路口的12生肖石雕。

    吃柚子的季節快到了。

    台2丙線外環道路口。

    進入雙溪市區了,這牡丹溪溪水蠻清澈的,水中還有許多魚兒悠游,亮白的鱗片將陽光反射顯得白影閃閃發光,這是保育有成吧。再往前走平林溪來會之後稱為雙溪,就是地名的由來。

    進到市區了,轉進太平路7-11裡休息並補充水分。

    時間才11點多,但也可能是累了,所以在市場外先用午餐,中午時間只出售快餐類的食物,這是店家推薦的腿庫飯。

    吃完後左轉東榮街,這座是三忠廟,請問三忠是哪三位?答案是末三傑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路過長老教會雙溪國小,在學校對面的兒童公園休息。天氣實在熱得讓人受不了,心中又開始盤算,大神說走草嶺古道大里還要將近4個小時,實際上以我現在的體能來說恐怕得走六七個小時,而且在山區倒下就不好了,我看還是到貢寮就好了。而且這接下來的80分鐘路程真是讓人難熬。

    路總是要走的,行經共和大橋頭。

    路程接下來接上北38線魚行道路,這個名稱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據說當地以前會用一種竹編的魚簍子作為陷阱捕魚,名稱就稱為「魚桁仔」,後來日據時代改「桁」為「行」,但是至少在這段雙溪河段上確實看到許多的魚悠游其間。配合美麗的河景,如果身體狀況更輕鬆一點,我想會讓旅程愉快不少。

    蓮霧樹下的落果以及被吸引而來的蝴蝶。

    魚坑社區的奉茶亭,奉茶這事如今越來越少了,小時候路邊偶有奉茶的設備,一個大水壺(桶)綁一個茶杯,總是讓人怕茶杯不乾淨。不過這個奉茶處所用的杯子是免洗杯喔,旁邊甚至立了三根水管用以回收用過的塑膠杯。浪費是浪費,就看如何取捨了。

    保民殿,供俸的是五穀大帝神農氏,特別的是其下的水泥擋土牆結構下另外設有土地公萬善堂等。

    路過一座小土地公廟,台灣的土地廟特別多,依據旁邊捐獻者的芳名碑顯示,昭和11年應該是1936年,80年了。

    內厝橋

    村落中已經頹圮的房舍與路邊大榕樹。

    內厝福德祠,再來就要進入貢寮區了。

    載運砍伐下來竹子的卡車。

    各位旅客,貢寮貢寮站就要到了。

    貢寮車站

    看來我還是高估了貢寮地方的熱鬧程度,在我想來此地為一區公所之所在,理應會有許多的商店及市場之類的,但是卻只如同小聚落一般。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車站未在本地中心地區,越過鐵路的另一邊應該會好一些。不過下一次從貢寮啟程,越過鐵軌之後發現,對面主要是老街,還是連便利商店都沒有。上網查了一下7-11貢寮地區門市,2間在福隆,2間在澳底,車站附近還是沒有。

    地區的發展狀況變數實在是太多了,如今的貢寮遠不及福隆來得熱鬧,尤其是在海洋音樂祭之後,當然福隆便當與海水浴場很早就已經為當地帶來商機。現今貢寮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相較之下貢寮老街附近的發展便顯得乏善可陳。

    到了車站身體負荷已經瀕臨超載了,查了一下火車時刻發現,前一班列車已經在7分鐘前,就在我進入貢寮之前呼嘯而過,下一班車要再等1小時。無奈地盥洗完畢,在月台上吹著時涼時熱的風,看著對號車一班班過站不停,耐心地等候區間車回台北

    上車還是涼快啊!

    回家後腳痛了3天,以前大多是平行高度移動,今天上下坡比較多,使用的肌肉不同啊!

 

後記

    金字碑是在1867年由當時的台灣總兵劉明燈所提,與草嶺古道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俱為他所提字之淡蘭古道的三個古蹟。全文是: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寒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我其實是在後來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瑞芳最熱鬧的地方命名為明燈路,這可真是其來有自呢。說來慚愧,我的心中浮起的另一個念頭卻是,總兵乃一員武將,道旁立碑確實是因為有感而發,覺其情懷確實可以感染他人,或者只是因為官大而學問大,走訪至此應留下隻字片言?畢竟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乃三不朽,其中立言成碑更足以傳於後世。君不見過去許多政治人物到處要勒石記功、收到名畫要用印為鑑。這作法有的為後人所稱道,有的卻為人所不齒,究竟何種人可以提字,何種人題字卻只能淪為東施之流?這種尺度的拿捏可以說是大學問呢!

    以歷史上的觀點來說,末正值內憂外患之時,許多丁憂在籍或仕途不順者在家鄉辦理團練保鄉衛國,也就是說從文轉武甚至後來位極人臣晉公封侯者大有人在,他們留下的文字印記確有可觀之處。但是劉明燈乃武舉出身,查武舉之試者,除騎射之技而外,僅需考究默寫武經,並不需要卓越的文學素養,所以我個人初始念頭認為或許氏僅為附庸風雅之輩者。但是經GOOGLE大神的開示,劉明燈或許並非有勇無謀之徒,其所擅長書寫之虎字尚有公母之分,歷史上評價為文武雙全者也,究竟是我多疑了。但是話又說回來,誰說有學問的才能將感想流傳下來,縱使一個販夫走卒有其深念情懷,難道就不能抒發嗎?聽不聽在世人,在後代。官大官小,文人武夫其實並不應該是選擇的標準才是。不過人貴在自知,自以為是並且大言不慚者只會留下抹不掉的嗤笑印記。

 

 

全文完

                                        ---------------------------------------

arrow
arrow

    毛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