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餘年,常能從學生的課本、習作以及考卷的使用情形,判斷他的學習狀況,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總是八九不離十。一般來說,課本太乾淨的人成績常是比較落後。

字裡行間少了劃線、眉批等花花綠綠的東西,就少了提示的作用。就心理學的層面來說,一個人對於知識的學習,會先把所學的訊息放在「短期記憶」中,但是短期記憶保存的時間不超過1分鐘,我們必須將此訊息轉入「長期記憶」裏,才能確保不會遺忘。而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的方式,必須透過重複的背誦與使用才能達成,如果能再賦予它意義,並與舊有經驗相結合印證,就更不會遺忘。試想,一篇課文字數如此之多,若能找到關鍵字詞重複背誦,在腦中加以連結,是不是容易多了呢?所以在課本中留下學習的痕跡,確實有它的必要。

數學與自然領域的學習除了背誦之外,另外還牽涉計算的問題。記得以前在教書時,許多學生交來的數學習作都漂漂亮亮,答案也都正確,可是考試時卻都不會。我曾跟學生溝通過作業的問題,老師出作業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之後能夠再多加練習,以加深其印象或增進對此訊息的了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否則時間過了就容易遺忘。如果寫了作業沒辦法達成這個效果,只是讓手酸,讓身體疲累,就不能稱為作業,只能叫懲罰。老師與你無冤無仇,何苦處罰你呢?

我認為當學生的最大幸福,就是擁有能犯錯的機會,在未來的職場生涯中,犯了錯誤是有可能被懲戒,甚至於炒魷魚的。當然,這種犯錯的機會限於學習過程,不能推論到行為問題,個人的言行舉止仍須受法律及校規的規範。在學習中不想犯錯反而不利於學習,甚至導致於犯更多的錯。許多人常常有一個迷思,認為作業要整齊、要正確。但是有否達成學習效果反而不受重視,所以就有人為了不要寫錯而抄參考書或是同學的答案,以確保萬無一失。當然,有寫過多少會留下印象,但是效果總是比自己動腦想、動手做來得有限,即使算錯了,只要找到錯誤的地方,探究發生的原因而能改進則效果更好。所以,何不自己動動腦、動手做,做就對了。如果怕錯,做完再對答案也可以,時間或許花比較多,但成效一定比較大。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經以動物為實驗對象,發現動物經過嘗試錯誤的歷程而達到學習的效果,進而創造出心理學界著名的操作制約理論。人不是這些受實驗的動物,但學習的能力應該比它們更強,不要靜靜地等答案,而要先動手做再說。尤其有些題目往往讓人看不出所以然來,動手做了之後才會發現另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泡而適用了上千次的材料,終究影響全人類的生活,這或許能告訴我們,其實「從錯中學」才是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毛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