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句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一句話的好壞,對聽話者的影響是如何深遠。這樣的道理大多數人都明白,但有時不經大腦思考的話總會不小心脫口而出,而且更常發生在我們四周的親人好友身上。

    希臘神話中有一則關於塞普路斯國王比馬龍的故事,比馬龍雖貴為國王之尊,但他也是一名技術高超的雕刻家。有一次他找人從山上運下一顆巨大玉石,將它雕成一尊女性雕像並命名為加拉蒂,他在石像眼睛中鑲以名貴寶石,使這個作品更加栩栩如生,但是就在石像完成之後悲劇卻發生了。由於比馬龍技術十分高超,過程中又用心投入,這個雕像簡直與真人無異,寶石散發出來的光芒如真人一般眼神流轉,比馬龍發現他無可救藥地愛上它了。

    但即使石像再像真人,他仍然無法言語,不能行動,缺少回應,雕像完成之日,就是比馬龍痛苦之始。徬徨無措的比馬龍來到了祭祀愛神阿芙達(羅馬神話稱作維納斯)的神廟用心祈禱,希望愛神賦予加拉蒂真實的生命。而後一如傳統王子與公主大團圓的故事,比馬龍的誠意感動了愛神,當比馬龍回到皇宮後,門口迎接的就是活生生的加拉蒂

    社會學借用這個故事為基礎,發展出所謂的「比馬龍效應」—預言的自我應驗理論,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者自我實現的預言。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常在孩子面前稱讚他是一個好孩子,這樣的期望將成為這個孩子的動力與目標,日後他以後循規蹈矩的可能性就大增;相反的,一天到晚否定他,叫他不必回家算了,日後恐怕得常常為他傷腦筋。當然,有些家庭對孩子溺愛太過,只相信自己的小孩而忽略他人及學校師長的忠告,又是另一個不當的極端了。

    語言的使用常是給予對方期待的最直接工具,因此,謹言慎行不僅在特殊場合,平常都應該提醒自己,心存好意,口說好話是最好的選擇。其實許多研究顯示,最該注意的不在出外與不熟的人交往,相反的,在家中與親人,在學校與同學師長以及工作上與好友同事相處的過程中,往往才是最常踩到紅線的場域。在與不相熟的人相處時,說話行事難免較客氣,受到不平等待遇時反應也一樣比較客氣,因此較能彼此克制,但是相處久了,拘束也少了,說話不修飾,行事不檢點,反而令人擔心。

    我們常說「愛之深;責之切」,因為期望高往往下重藥,卻忽略了對方的心理調適。在家中得不到溫暖的孩子,其實仍然知道父母家人依舊愛他,但愛他就不要傷害他,何苦彼此為難。如能換另一種方式對待,使其好表現在家中獲得肯定;使其在外不如意之事得到慰藉,才是明日動力的來源。別說「相敬如賓」讓彼此距離增加,而應時時自我檢視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毛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